登录     注册

首页 > 个人投稿

  • Array

  • 中国引以为傲的移动支付,为何发达国家们多不使用呢?

    2019-10-11 10:02:11

    最近几年我国的移动支付发展非常迅猛,以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为代表的移动支付巨头横扫全国,移动支付也被称为我国新四大发明之一。

    在我国取得成功之后,最近几年,包括支付宝和微信支付都开始纷纷出海,寻求扩张海外市场。不过跟国内的火热情况相比,移动支付在海外的推广并不顺利,目前无论是支付宝还是微信支付,在海外的主要服务客户还是以华人或者是中国游客为主,很多商家启用移动支付也主要针对中国游客,而不是针对本地居民。



    那为何在中国呼风唤雨的移动支付到了海外就水土不服,很难推广开来呢?对于这个问题,很多网友首先把问题归结国外的信用卡普及率太高,但事实果真如此吗?我看未必见得。

    首先目前并非所有的国家信用卡普及率都很高,信用卡并不是影响移动支付推广的主要因素。

    我们不否认在美国,欧洲一些国家信用卡普及率确实很高,人手几张信用卡是非常普遍的事情,而且一张信用卡在手他们就可以做很多事情,这是非常方便的,所以从表面看起来他们不需要移动支付,有信用卡就足够了。

    但我觉得信用卡跟移动支付并不冲突,因为移动支付也可以绑定信用卡消费,就像目前国内很多人使用微信支付或者支付宝支付,基本上也是绑定信用卡消费一个道理。而相对于直接使用信用卡消费,把信用卡绑定到移动支付里面会更加方便,因为一个移动支付就可以管理很多信用卡,而且只需要带一部手机就可以,所以是非常方便的。

    再说,目前除了欧美地区信用卡普及率比较多之外,实际上其他国家包括东南亚,中东或者甚至欧洲的一些国家信用卡普及率并不是很高,但是移动支付在这些地方推广同样不顺利。

    此外,目前很多国外人到中国体验移动支付之后,都觉得非常方便,认为一部手机就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比国外的生活要方便很多,甚至很多人习惯了移动支付之后,回到本国就不习惯使用信用卡或者现金支付的生活。



    由此可见,国外信用卡普及非常广并不是影响移动支付推广的主要原因。

    影响移动支付在海外推广的主要因素是网购、市场以及习惯。

    我国移动支付早在2003年左右就已经诞生,但是真正得到发展也是最近几年的事情,特别是从2015年之后,我国移动支付开始迅猛发展。也就是说移动支付在诞生之后的差不多10年时间仍然是不温不火的,这个跟目前移动支付在海外市场的推广环境差不多。

    至于为什么最近几年我国的移动支付能够得到爆发性的发展,这里面我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

    1、网购的兴起

    移动支付的推出,最终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配合网购的发展,比如当初阿里巴巴推出支付宝的时候就是为了方便买家跟卖家的交易。最近几年随着我国网购市场的不断发展,现在网购已经成为了很多居民购物的主要方式之一,相对于传统网购使用银行卡支付来说,使用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要方便得多,所以现在很多购物平台基本上都主要通过第三方支付来完成交易。

    正因为得益于我国庞大的网购市场,所以移动支付能够推广的非常顺利。而相对于我国发达的网购来说,目前很多国家的网购环境并不是很发达,甚至有些国家的网购刚刚兴起,所以缺乏推广移动支付的环境。

    2、市场规模的影响。

    不论是支付宝还是微信支付,他们在推广的过程当中,并不是一帆风顺,我国移动支付在前10年也基本上属于不温不火,而最近几年之所以突然迅猛发展,是因为支付宝和微信的大力推广,他们都花很大的钱和精力去培育市场,甚至通过巨额补贴来获取用户,所以我们看到目前移动支付基本上都是被支付宝和微信两个企业给霸占了。但是目前我国移动支付并不只有微信和支付宝,而是有很多第三方支付,包括银联云闪付也是一个不做的第三方支付,但是为什么大家不用呢?

    这里面我认为最核心的一个原因就是其他第三方支付推广力度不够,或者说他们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推广。

    而微信跟支付宝之所以愿意花巨额资金去推广移动支付,甚至通过烧钱来竞争,因为我国的市场规模足够大,前期即便他们花了很大的钱,但后期有了用户基础之后就可以慢慢变现。目前我国移动支付用户至少达到7亿以上,有了这么大的客户群体,哪怕每个人只消费其中一个小小的东西,都可以给移动巨头带来很可观的收益,所以支付宝跟微信推广的边际成本是比较低的。

    相对来说,目前很多国家的市场规模相对比较小,如果花了很大的力气去推广,花费了很大的成本,但是最终转化为消费客户的人很少,那企业是得不偿失的,这就导致了很多第三方支付机构没有动力去推广。



    3、用户使用习惯的影响。

    移动支付是建立在移动终端的基础上,最近几年我国的移动支付之所以迅猛发展跟我国的移动手机的普及有很大的关系。现在很多外国仍然处于PC时代,而我国广大网友直接跨过了PC时代,直接进入和移动手机时代,这就为我国移动支付的推广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而相对来说,目前很多国外的消费者仍然普遍习惯于使用PC购物或者做其他事情,短期之内这种习惯是比较难改的。

    更关键的是很多外国消费者他们都习惯了使用信用卡消费,很多人对于移动支付这种新鲜事物都是不了解的。而人对陌生的东西天然都有一种抗拒,就像当初支付宝在推广的时候,也遇到了重重的困难。而支付宝就是在这种环境之下,慢慢的改善产品,慢慢的去赢得消费者的认可,只有当消费者认为这个东西足够安全,能够给自己带来好处的时候,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移动支付。

    而目前移动支付在国外市场的推广时间并不是很长,很多人对移动支付比较陌生,甚至感觉移动支付不安全,这种是出于本能的防护。但我相信未来随着移动支付的不断普及,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对移动支付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国之外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家使用移动支付。


        在我国随处可见“扫码支付”,出门几乎不用带钱包了,而发达国家,无论是欧洲还是美国,移动支付屈指可数,这是为什么呢?


        1、发达国家落后了吗?

        我们要知道,移动支付不是我国首创,移动支付最初是美国人发明出来的,美国版的支付宝paypal,1998年就出现了,比支付宝早了5年,而微信支付到2011年才出现,但是发达国家的移动支付并没有像我国这样普及。

        2、发达国家未普及移动支付的原因?

        1) 欧美国家的信号远远不及我国

        全球有600多万座移动通信基站,其中我国占据了400多万座,我国三大运营商的基站信号可以覆盖任何一个地方,即便偏远的山区,也有不错的4G信号。


        欧美国家的通信公司是私有企业,私有企业讲求成本,无法收回成本的事情,他们是不干的。比如美国只有20多万基站,很多地方信号弱,甚至没有4G信号,如果这时到商店移动支付,发现没有信号,这就尴尬了。

        2)欧美的银行体系制约

        西方发达国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开始普及信用卡,发展到现在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形成了非常稳定的体系,如果转向移动支付,需要度信用卡体系进行改革,可能会动了银行家的“奶酪”,所以他们并不会主动扶持移动支付。

        而在我国,我国政府默许民营第三方支付的发展,而且至少一半的成年人可能没有信用卡,相当于我国直接跳过了信用卡,直接迈向了互联网的移动支付。


        3)隐私问题

        西方国家非常注重个人隐私,而移动支付会泄露大量的用户隐私给移动支付公司。记得百度总裁李彦宏曾经说过“中国用户愿意用隐私换取服务”,其实也说明了一个实情,我国的个人隐私成本比较低。


        总之,移动支付在我国非常普及,与政府的扶持、移动信号的全覆盖有很大的关系,而欧美市场信用卡制度已经非常健全,加上移动信号覆盖不好,银行和政府不支持,因此移动支付没有我国普及程度高。

    如果觉得对你有帮助,可以多多点赞哦,也可以随手点个关注哦,谢谢。


    在美国工作生活了这么多年,看着手机从无到有,又逐渐占据了人们生活的一切。我觉得移动支付在美国之所以没有能迅速获得普遍接受,是如下几个原因造成的。

    1) 不比我国,美国是个极度多元的社会: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语言、种族、宗教,不同年龄不同个人经历的人混居在一块,你要他们迅速接受同一样新事物,其难度超出我们的想象。

    假设我们现在要劝七十岁的爷爷奶奶在他们的手机上设定移动支付,也是非常非常困难的。而美国的许多各式各样文化背景的人才四五十岁,就象是我们的爷爷奶奶那样根深蒂固地不愿接受这样的新事物了。

    要同时服务这样一批十分不同的客户,商家自然只能选那些支付方法,能够满足尽可能多的顾客,其他的移动支付,只能作为某些商店的补充支付方式,为那些赶潮流的年轻顾客服务。所以,在美国大多商店,信用卡和现金仍然是现在美国商店购物主要的支付方法。

    2) 从技术层面上说,身份资料失窃始终是手机支付的重要考量。但目前为止好象中国的移动支付没有出过什么重大的安全问题。但美国的网上安全相对会更难一些。美国人用的手机至少有一百多种,我还见过游客从印度带来的土手机呢。就象华为这样的可以从美国网购的高级手机,并入美国网络时,有些型号还要在唐人街中国人开的手机店里,改码后才能在美国正常使用的。 所以说,美国网络中的手机什么都有,要保证安全实在不容易。

    3) 我们打开美国人的钱包来看看:里面除了信用卡之外,还有许多驾照、医疗卡、会员证等许多证件。这些服务单位或发证机构分属绝对不同的行业,谁也无法下个命令让大家都开始接受移动支付。而如果市场上只要有部分商店或服务机构不接受移动支付,有一部分顾客就很可能会保留过去已经习惯的信用卡或现金支付习惯。 这是移动支付在美国难以迅速全面推行的另一个原因。

    美国同一家庭里各式族裔的人都有。文化背景个人需求十分不同。

    发达国家的移动支付使用率确实不是很高,比如在日本街头的超市、便利店都是现金支付,只有那些经常接待中国游客的商店才支持微信或者支付宝。发达国家不使用移动支付,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原因决定的:

    1、信用卡支付体系成熟。发达国家很早就普及了信用卡,欧美一些国家出门买包烟都可以通过信用卡来付款。而信用卡在使用的效率方面,仍然要比手机支付更加方便。虽然苹果、华为、小米一些手机也可以使用类似信用卡的NFC碰触式支付,但大多数消费者还是习惯二维码扫码支付。而二维码的使用效率是远不如信用卡的,发达国家消费者已经习惯了信用卡,自然不大可能再回过头来尝试相对复古的二维码移动支付。

    2、一些国家的移动网络覆盖不完善,手机经常没信号。如果是喜欢看美剧的网友,应该会在很多剧里看到类似的镜头:主角遇到危险或者有重大发现,准备打电话的时候却发现手机没有信号。虽然这些都是电视剧里的情节,但俗话说创作是来源于现实的。由于发达国家的运营商都是私营的,所以在一些用户较少的地区,或者地铁线路等区域的无线网络覆盖就不是特别完善,经常会遇到手机收不到信号的状况。如果太过依赖于手机支付,那么在信号不佳的地区恐怕很难顺利完成消费,而信用卡则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发达国家用户对手机网络可靠性的不信任,也是他们不愿意使用移动支付的原因之一。

    3、发达国家的消费者对个人隐私非常重视。国内消费者在使用淘宝、京东购物的时候,打开APP的第一屏,看到通常是自己感兴趣的商品。这是因为APP会通过大数据等方式,手机、统计和分析用户平时喜欢买什么、吃什么、用什么,然后根据用户的喜好来在APP中展示各种推荐。这对于国内用户来说可能是稀疏平常,但很多国外消费者却对自己的消费隐私十分重视,他们不愿意向银行之外的第三方透露自己的购物习惯,所以像微信、支付宝这类经常收集用户资料的APP,在海外发达国家是很难立足的。像支付宝发布的各种“年终报告”、“人生账单”等功能,国内用户看到了可能会觉得很新奇,但海外用户可能会觉得自己的隐私被侵犯,后果也会很严重。

    综合上述几点不难看出,在现阶段移动支付在海外发达国家并没有合适的发展土壤,移动支付所依赖的大数据分析也很容易遭到海外消费者的非议。所以到目前为止,发达国家还没有出现类似支付宝这样的移动支付巨头,用户也很少会将手机作为主要的付款工具。

    为什么西方发达国家不屑使用中国自以为傲的移动支付?

    因为他们压根没信号……!

    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

    移动通信网络全球4G基站共有500多万个,中国拥有300多万个占了60%,它的网络覆盖国内所有城市和98%的农村。

    伟大的美国有20万个4G基站,只覆盖大城市人口密集区,乡镇农村及城市穷人区基本无4G信号。80%的洲际公路,也就我们说的国道也无4G信号。

    因为他们的通信运营商是不会建亏本基站的。

    而中国三大国有通信集团使国内4G信号密度是美国15倍,也大大超过绝大多数发达国家。

    知道为什么美国和一些西方国家对移动支付老酸溜溜的冷言冷语,揣着几张信用卡,抱着一堆厚重的POS机自以为高大上翘上天了吗?

    因为他们压根没信号!有,也不顺畅!

    知道为什么他们甚至嘲讽中国年青人整天捧一手机俗不可耐,而不像西方人那样稍有空闲,即使地铁公园都捧一书本装努力充电状吗?

    纳闷了!手机不可以看书吗……?

    因为他们压根没信号!再贵的苹果也只能用来打打电话,发个“推特”和“脸书”都要抠抠嗦嗦,停停顿顿弄个半天还憋一肚子火,就只有拿本破书装装B打发时间罢了。

    而所有这些移动功能要顺畅,都是建立在完善的4G信号网络覆盖基础上的。

    落后了,过气了,成乡巴佬了也不愿低下高傲无知的头颅!

    这就是虚伪的西方人!

    如果让用信用卡的话谁会傻到用什么移动支付,打个比方,吃一顿饭花了50元,信用卡分五年还,每个月才还不到一块钱,一天三顿才三块钱,而且50一个人的标准丝毫不比酒店低了,买一件衣服500元,每个月才还不到10块钱,而且基本上AA制,所有挣的钱可以拿去投资,不动产,流动性资产等等等等,最后发现,用信用卡不但没花自己的钱,相反利用时间差反而白白浪费不说还挣了好多钱,也就是说用信用卡买东西不但不花钱还挣钱了,发达国家的公民又不是傻子,只有我们中国人自己用,因为在国内用信用卡太麻烦,烦它都能把你给烦死,为了省一点钱得了精神病太不值,所以只能选择移民支持

    上一篇:
    闻声不见人的总台解说员:国庆直播“隐身人”
    下一篇: 家财险如何帮你减损,了解一下

    评论区

    共0条评论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