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说,为啥半天了一道题都做不出来?
孩子:我不会啊!
妈妈:不会?我都教了十几遍了,你再说一遍你不会?成心气我是吧,看我不打死你!
孩子:你打啊,把我打傻了,我更不会!
妈妈:你......
在学习中,时常能听到孩子说“我不会”。在父母看来,孩子口中的“我不会”是在搪塞和推诿,是为自己的不努力找理由。
其实,每个孩子都渴望成功和赏识,“我不会”这三个字,说出来并不容易,背后是孩子鲜为人知的复杂心境。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孩子把“我不会”挂在嘴边?孩子说“我不会”时,父母又该怎么办呢?
一.“我不会”是孩子内心最深的痛
那些“我不会”孩子,普遍存在低成就动机、低自我效能感的问题。他们在说出“我不会”之前,内心其实早已经历了沧海桑田。
他们口中的“我不会”,代表了很多隐性含义。
No.1我努力了很久,却没有起色
深层含义:我的付出没有任何意义,那我为什么还要付出呢?
No.2我怕努力之后没结果
深层含义:我害怕失败,所以不敢尝试。
No.3我坚持不下去了
深层含义:我看不到坚持的意义,感受不到成就感。
他们也曾渴望成功,也曾努力。在经历了多次失败和打击后,逐渐变得自卑,最终选择了放弃。
歌德说:
他们嘴上说着“我不会”,其实只是筑起了厚厚的壳,把自己深深地包裹了起来。
二.无助感让孩子自暴自弃
一位网友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她说从小到大,妈妈一直看不上她,经常打击她,给她贴负标签。以至于,她总怀疑自己,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
哪怕犯一点点错误,妈妈都会厉声呵斥。学习中遇到困难,妈妈从来不帮忙,而是预先给她下结论,贴标签。
久而久之,她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厌学,破罐子破摔。
当孩子经过无数次失败、被惩罚、被打击后,会慢慢形成一种消极心理,产生深深的无助感和失尊感,从而放弃努力。心理学上将其称之为“习得性无助”。
图片
专家研究发现,这样的孩子大多来自于容错率低的家庭,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不允许孩子犯错。
孩子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时,常常受到批评,甚至打击,变得焦虑和恐惧,从而失去自尊,破罐子破摔。
事实上,孩子并非“真的不行”,而是“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让他们自设樊篱,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
三.做到这三点,把“我不会”变成“我会”
爱迪生说:
No.1利用“成就效应”,逐步建立自信
多肯定和赞美孩子,发现他们的优点,放大优点,不断传播“你是好孩子”的信念。
帮孩子设立跳一跳,够得到的合理目标,让他们逐渐尝到成功的甜头,激发“内在动力”。
“对孩子幼小的心灵来说,往往看到成功的希望,才有努力的动力。”
No.2形成自我认同,建立高自我效能
错误是人生最伟大的导师,是帮助孩子学习和成长最好的方法。
允许孩子犯错,帮助他们在错误中成长,久而久之,孩子更容易形成自我认同。
自我认同是人格形成的基础。喜欢自己的孩子,自我效能高,才会内心从容,喜欢别人。
No.3帮助孩子正确归因
遇到挫折时,合理归因是孩子走出心境困境的救命稻草。
孩子成功时,帮助他们向内归因。失败时,帮他们总结经验,努力向外归因,树立信心,重新出发。
那个嘴上说着“我不会”的孩子,就像一个小困兽,正渴望我们的解救。
没有人不希望成功和被赞赏。认真地看一看孩子隐藏起来的伤痛,那正是我们需要帮助的部分。
接纳孩子的无助感,在他们心中注入一丝阳光,帮他们变成光芒万丈的小太阳。
No.4要允许孩子说“我不会”
家长要敢于向孩子问自己不懂而孩子懂的问题。
无论何时孩子说:“我不会”,家长都不能责怪和训斥,而是要肯定他们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
当孩子回答错了的时候,家长切记不要生气,而是要热情耐心地启发他正确地回答。
要经常给孩子讲不懂装懂的危害,要求孩子在学习中把每一层知识都要搞清,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
来源:十点育儿
探究正确的育儿方法
学习专业的育儿知识
扫描下方二维码
进入《家庭教育指导教师》报名入口
▼
万千父母的优质选择
Copyright © 2015 smxwz. 微助服务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