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希望孩子有好的发展、有一个光明灿烂的前景。但当我们对孩子的要求只剩下学习,这时我们的孩子就可能变得“不正常”。
今天,究竟该如何教孩子、爱孩子,如何做家长?一起听听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边玉芳怎么说
让孩子成为一个正常人比
单纯成为学习上的“超常”者更重要
每一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都为了孩子好,希望孩子有好的发展、有一个光明灿烂的前景。
但为什么孩子的发展方向会与原先的设计背道而驰?
作为父母,我们首先要检讨的是自己的儿童观,就是我们首先要问问自己,我要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孩子呈现出什么样的状态是成功的?
这样的出发点无疑是为人父母的一片拳拳之心,“为人父母,必为其计深远”。
但问题是,当我们对孩子的要求只剩下学习,当我们还要求孩子在学习上做到“超常”,这时我们的孩子就可能变得“不正常”。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多方面的成长需要,他们要找寻人生的意义、知道自己活着的价值,他们有与人交往的需要,要在人生的多个方面证明自己“我能行”;
他们首先是一个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学习的机器,他们需要丰盈的生活,而不是“吃饭—学习—睡觉”这样简单生活的重复。
而且孩子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当我们评价孩子的成功与失败只有“学习成绩”这个指标,
并且必须是班级甚至年级前多少名时,就让许许多多的孩子在还没有真正开始人生之前就把自己定义为“失败者”。
今天我们怎么做家长?
在孩子0~18岁的阶段,我们要为孩子未来的幸福奠基,让他们热爱生活,觉得活着真好;
让他们有人的情感,对亲人有感恩的心、对他人有恻隐之心;
让他们有基本的生活感知能力、情绪调节能力,抗挫折能力……
让孩子成为一个正常人,比单纯成为一个学习上的“超常”者重要很多。
让孩子在大量日常
非目的性交流中了解规则和道理
家庭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发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生在家长每天与孩子的互动中。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由于各种原因,一些家庭不能让孩子感受到正常的家庭生活,
如留守儿童、流动儿童,一些离异家庭的孩子,或爸爸妈妈工作太忙无暇顾及的孩子。
同时,现实生活中,即使许多家长和孩子每天生活在一起,但如果没有良好的亲子互动,同样达不到满足孩子成长需要的目的。
价值观的传承、代际的传递都是在家庭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不带任何目的性的互动中完成的。
孩子在有温度的日常生活中、在抚养人的絮叨和叮咛中、在家人精心准备的一粥一饭中感受亲情,
体味情感的意义和价值,理解现在与家人、将来与其他人建立起稳固联结的意义。
孩子需要在大量日常非目的性的交流中了解规则和做人的起码道理。
将孩子作为独立个体
去教育欣赏尊重对其发展更有益
孩子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将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去教育、去欣赏和尊重,这对孩子的发展非常重要。
众多心理学研究发现,在不允许孩子表达自己想法的“专制”型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往往缺乏沟通技巧,在人际交往中比较被动,容易盲从于权威,不太自信,幸福感也较低。
家长在与孩子的互动中,首先要尊重孩子,跟孩子说话时要认真听孩子把话说完,不随意打断孩子,对孩子的话认真回应;
当孩子与自己的观点不一致时,要允许孩子表达,允许孩子争辩;
当孩子做错事时,要听孩子解释并向孩子说明理由,引导孩子主动承认错误,不含糊其辞或者找借口搪塞。
只有将孩子视为独立的生命个体,孩子才能独立思考自己生命的意义,才能尊重生命,才能在一路的跌跌撞撞中长成参天大树。
Copyright © 2015 smxwz. 微助服务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