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们凑一起,聊得最多的就是孩子的学习。
口算题卡不能停,每天在练;
阅读理解每天一篇,写完还要把文章解析读透;
英语天天读,古文、古诗天天背。
听得出来,家长们很得意自己的安排,也不满意孩子的表现:
觉得他们不努力,所以做不对题;
明明在更短的时间内做完了一套卷子,不夸奖就算了,却怀疑孩子是想赶紧做完出去玩;
有几天因为外出没完成计划,就被说成是一直打破计划。
家长比自己上学时期更多地做着学习的计划,越俎代庖的同时也在打击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其实,很多孩子的内驱力就是这么被破坏的。
没有内驱力,孩子是不会积极主动去学的。
想让孩子改变,唤醒孩子的内驱力,可以试试以下三种方法。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一提学习总是觉得反感、总要被逼着被监督着?
为了让孩子做好,在一边监督、辅助;
为了让他少犯错,一遍遍提醒;
为了让孩子不走弯路,提前安排好学习任务。
其实有没有想过,是因为大人总在“插手”,让孩子误以为“学习并不是我自己的事儿”,从而缺少自主感。
什么是自主感呢?
就是自己能决定一些事情。
毕竟,自己能做主的事情才是自己的事情,也才能谈“自控”“自觉”。
学习上的自主感,是孩子自己能决定学习上的一些事情直到把学习完全当成自己的事,从中感受到欢喜和满足,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内驱力”。
内驱力一旦被激发,根本不需要父母过多地督促和安排。
所以,生活里,在孩子的能力范围内,给孩子机会做一些决定。
比如放学回家先写作业还是先玩、先修整,以及到底是先写语文作业还是数学作业。
比如让孩子自己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并在实践中修改。
甚至可以从让孩子决定买什么颜色的笔袋、书包开始,从让孩子决定选什么课外书来读开始。
不过,从被安排到自主安排,是需要一个过程来适应或者说是来“试错”的,并不会一蹴而就,但是踏出第一步看到的就已经不是原来的风景。
儿子一度想退掉自己的围棋兴趣班,我百思不得其解,明明当初那么喜欢围棋,甚至现在依然对各种棋类的游戏很感兴趣,天天缠着爸爸跟他一起下象棋、斗兽棋,为什么不想再继续学围棋了。
直到有一次上课,天气实在太热,老师邀请在教室外等着的家长去教室后排坐着吹空调。再一次看见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我顿悟他的态度反差为何如此之大。
复习上节课知识时,他明显不敢举手回答;
老师指出他问题时,他总是一脸惊恐;
课堂练习时,他们对弈三盘,儿子输了两盘。
他的关注点一直在,“我错了,我输了,我不行,我根本学不会”上。
对一件事没有良好的体验,总在恐惧、失败和自责中,是没办法让人继续热爱这件事的。
以前儿子学哪一课,我和爸爸也会跟着学,家里基本每天都有固定的围棋时间。因为是入门的知识,我们即便不在课堂,随便检索一些方法,和他下棋也能游刃有余,甚至能做到故意输给他。他的每个知识点都能被反复运用到,自然会了然于心。
不过,随着孩子学习的加深,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以“你会,但我不会”为理由,拒绝过很多次儿子的“对弈邀请”,这就导致除了课堂以外,他根本没有练手的时间、复盘课堂内容的时间,找不出也改不了自己的知识盲点。
于是,我和爸爸请他来教我们下棋,也在线上不断找和他水平差不多的对手来对弈、再复盘。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他已经在重拾自信。前两天翻平台数据,10天,他下了70盘棋,有赢有输,却再也没有提过退掉围棋班的事情。
每个人都拥有让自己变好的力量。
努力不一定会带来成功,但一定会带来成长。
可能儿子并不能明白这句话在说什么,但是他的努力确实带来了美好的体验,也让他自信起来。
有一种描述很贴切:这是精神崛起!
所谓自驱,不就得是上头嘛,谁能不对“自信”上头呢。
所以啊,越是想让孩子主动做某件事,越得少说多做。批评的话、空洞的话、只能发泄情绪的话要少说或不说,陪着孩子变好、给孩子积极的回应,会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下主动去做。
这就是个兴趣班,学不学无所谓,反正最后都是要放弃的?
其实,兴趣班的本质也是一种学习,和学习一项运动、学做一顿饭一样,在方法上,与我们一直在意的学校学习是相通的,也是可以迁移到任何一项学习行为上的。
如果是用奖励来激发孩子的兴趣呢?
去上吧,下课给你买奥特曼;
儿子,你已经很厉害了,我在后面坐着听课都听不懂……
用奖励、表扬来给孩子积极地正面反馈,从而让孩子更加主动学习,从而变得优秀,这种教育孩子的方法总没有错吧?
但其实,有个著名的心理学效应——过度理由效应,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当孩子做某件事的内在动机变成外在的表扬和奖励时,反倒破坏了孩子的内驱力,使得孩子失去兴趣和前进的动力。
1917年,心理学家德西做过一项实验:
他选取了一些对智力题很感兴趣的学生来参与这次实验。
第一次,他给所有学生一些有难度的智力题,孩子们的积极性没有太大的差异;
第二次,他把这些学生分开成奖励组和无奖励组,奖励组每做完一题都能得到1美元报酬,无奖励组则没有设置奖励。奖励组的兴趣在降低,且情绪出现浮动。
第三次,自由休息时间,实验者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实验结果让人吃惊:休息时,无奖励组依然在答题,而没有报酬时,奖励组已经不愿再做题。
外部奖励居然削弱了人们对事物的好奇与兴趣。
其实,在学习上,也是如此。
外部奖励过度,反而会扼杀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所以在生活中,家长不要拿物质奖励哄着孩子学,要夸奖孩子的坚持和努力,而不是聪明、棒。
就像作家梅拾璎在《唤醒孩子的内驱力》一书中说的那样:兴趣是一枚星火。人一旦找到热爱,自然专注于心,内在驱动力就在这样的状态中逐渐生长起来。
我们总在说,孩子啊,你得好好学习,否则就怎么怎么样了。
其实,想让孩子积极主动学习,夸耀学习的好处和摆出不学习的坏处,都不如坐在写作业的他旁边,安心学习你该学的、想学的有用。
真要唤醒孩子的内驱力,父母怎么做比怎么说更重要。
Copyright © 2015 smxwz. 微助服务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