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上有这样一个热门话题:抑郁的孩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多?
根据《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中公布的数据显示: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经达到了15%-20%。现在的青少年的抑郁并不是简单的“不开心、不想上学”这么简单,多半的原因是亲子关系所致。
父母给孩子压力太大;对孩子的关心太少;太过忽略孩子的感受。其实,孩子的问题并不是一天爆发,早在他们的语言中就在不断“提醒”父母重视。尤其是这四句话,其实是孩子在向父母求助,很多父母却没读懂。“我什么都做不好”
是在表达“我很无助”
问她为什么,她解释:这次考试成绩退步了,被老师批评了。经过一阵劝慰,她却一点都没有听进去,还说:我感觉我很笨,感觉什么都做不好。朋友听完,对女儿又是一番数落,说她“什么都不会做,学习还差劲”,惹得女儿躲进了房间。当时,朋友只是感慨“这孩子太脆弱,一点都说不得。”想必很多父母在听到孩子说“我什么都做不好”时,第一反应是忽视。然而,这句话并不是一句简单的情绪表达,潜台词是在说“我很无助”。孩子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而自己无论做什么都没法改变,便会感到自己对于一切都是那么无能为力,最终丧失信心,陷入一种无助的心理状态。孩子听得多了,他就会开始怀疑“我是不是不行?我究竟该怎么办?”随之而来的是孩子心中对自己的负面评价,“我不行,我什么都做不好,我什么都不如别人”的负面心态,人也会越来越悲观。其实,让孩子尝试胜利和成功的滋味才能让孩子丢掉“我不行”的包袱。知乎上有一位网友说:初一的时候学习很差,经常考试倒数。当时我觉得自己很笨,什么都学不好。“这些题目都太难了,你不会做会更加难受,也不会坚持做很久的。”
后来,父亲每天陪着他做教科书上的题目,还故意挑一些简单的来和他打赌:如果限定时间内全做对,就给他买一个要了很久的飞机航模。第一次,他错了两道题,爸爸为了让他开心点,还是给他买了航模。那时,他问父亲为什么不给他出难题,爸爸说:由易而难,一定会越来越好。自己没自信的时候,做一点自己轻易能够做到的事情,就能提升自己的自信心。当我们发现孩子有自卑情结时,就要给他成就感,让他们知道自己有能力,有价值,他不比别人差。“算了,反正…”
其实在说“我害怕被拒绝”
“算了,反正我说什么你也不会听。”
“反正做什么都是我的错。”
“反正是你说了算,何必来问我。”
…
其实,这两个词表面代表着“期待落空时的反抗形式”,背后却代表着“恐惧和害怕被拒绝的执拗”。后来,爸爸每次想要陪他的时候,他都会说“算了,反正你说的话我不相信”。这句话,用另一种解释可以是“你说的话我还能相信吗”。孩子只有在经历过被拒绝、被不信任以及被另行安排后,才会处处显得小心翼翼。从心理学上来说,这就是因“需求被忽视”而出现的一种逆反心理。一方面因为妥协而没有主见,没有自我决策能力,过得压抑而自卑;另一方面你越不让我做的事,我偏要做,形成破罐破摔的局面。“算了,反正我又不能做主”其实是想说“我希望自己做主”。孩子希望父母能够看见、尊重自己,而不是遇事就被安排。“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尝试、失败和做得更好的自由,这是孩子学会自己做事的不二法门。完美主义不仅是美善之敌,也是成长之敌。”
孩子都是在不断地试错中成长、在不断地尝试中提升,父母要学会的是给机会,而不是武断专横地阻止。看见孩子表达“反正”后的真实需求,并做出合理的改变,这样才能从内心缓解孩子的恐惧与压抑。“不关你的事”
潜台词是“我需要自由”
“又在这儿玩手机,不知道把房间收拾一下,衣服丢得到处都是。”
“喊你收拾呢,我又不是保姆,整天给你做这做那的。”
孩子一听也急了,“那你别做别看了呀,我爱怎么样就怎么样,不关你的事。”从男孩的这句“不关你的事”的背后,我更多地窥探到了“你已经越界,别再管我了”的意味。在孩子的成长期,会有一个心理特征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孩子说“不关你的事”,其实并不是故意顶撞父母,而是保护自我边界的表现。有心理学者提出,孩子有2次的“分离──个体化”历程。第一次:出生后到2岁的幼儿时期,孩子从与母亲共生体逐渐转变为与母亲分离,孩子会产生“自我”的概念。第二次:在青少年期间,孩子在与外在环境、他人互动中,开始想要拥有自我的信念和价值观,进而发展出心理的自主能力,成为独立的个体。很多父母并没有给孩子这样的机会,却总是试图去控制并改变孩子的思想和行为。所以,当孩子说“不关你的事”时,父母应该反思一个问题:父母与孩子之间要保持“界限”:一种是行为界限;一种是心理界限。父母不要什么事都去阻拦孩子,只要不破坏原则,就当个旁观者,这是行为界限。允许孩子有权利保留自己的秘密,她可以选择告诉父母,也可以选择隐藏。当孩子能够明确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及意愿时,父母也需要做到“不越界”。家长只有看到这一点,才不会被一时的愤怒冲昏头脑,盲目地责备孩子。“都是我的错”
其实在说“我想讨好你”
班上有个孩子平时少言寡语,在班里没什么好朋友,成绩也一塌糊涂。有一次,他找来孩子家长,想交流一下,没想到妈妈总当着整个办公室老师的面批评他孩子。当时孩子就低着头说:“都是我的错,我不该这样”,然后默默听着,不吵不闹。父母经常吵架,有时候两人因为吵架心情不好,就朝他撒气,没来由地打他骂他。他的妈妈每一次吵架,都会说:都怪你,要不是你,我早就走了。美国知名心理医师贝弗莉·恩格尔在研究儿童和成人创伤领域中发现:孩子在潜意识中希望一切都能在掌控中,一旦孩子受到伤害且无力自保的时候,屈辱感和羞耻感便会产生。
他们的第一反应是通过“认错,来减少自我的伤害”。
本质上,习惯说“都是我的错”的孩子多半都是“讨好型人格”。因为孩子的思维方式一旦成为习惯,会把周围一切不好的事都归结为“我的错”,这里面带着讨好和谨慎,就是想通过“揽错”来博取别人的喜欢。微博上一位网友谈到“讨好型人格有多缺爱”时,这样说:我已经习惯了认错。
从小到大,听得最多的话就是“都是你的错”。
爸爸不回家,怪她不会讨好;
考试没考好,怪她贪玩;
爸爸妈妈吵架,也要怪她为什么不帮忙。
于是,每次只要家庭有争吵,她就会当和事佬“你们不要吵,我以后会听话的,都是我的错”,然后自己去把家务都做了,看到妈妈笑了,她才松一口气。经常被指责的孩子,最容易在冲突面前说“都是我的错”。因为,这些孩子对于温情和赞赏有极度需求,会因为获得别人的目光,而去牺牲自我成全别人。父母要谨记:千万别逼孩子认错,要“多肯定、少指责”。情绪上头的时候,分清事情的对与错,千万不能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意见。青春期孩子的痛苦来自同学和老师的种种言行,但最终父母才是孩子的“陪伴者”和“治愈者”:孩子被负能量包裹时,父母的肯定是孩子获得价值感的动力;
当孩子困在执拗的反抗中,父母就要学会“放权”给孩子,给他期待;
孩子在父母的言行中不断反抗时,父母就要学会尊重他,为孩子提供关爱;
千万不要盲目指责孩子,否则缺爱的他一生都在寻找。
我们要在孩子成年之前,与他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他才不会有那么多的问题。孩子一出生就是心系太阳的,父母永远都要用目光去注视他,让他一生活得精彩。